泉州虎岩寺
高七师:导言~《遇缘解脱的净土法门》
来源: | 作者:准提法网络佛学院 | 发布时间: 2023-11-28 | 137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从善导大师弘扬净土三经包含的作为果乘易行道的往生法门,净土念佛便成为东亚佛教的主流之一,乃至于今天在中国大陆从居士的实修角度而言,净土修行是佛教修行的绝对主 流。 

然而,也许由于佛教出世修行中禅定的重要,也许由于中国佛教传统中禅宗的超然地位,在中国对净土往生条件的理解或多或少的与念佛需要达到“一心不乱”相关联,“一心不乱” 又总是大约的被联想为一种依靠念佛而进入的禅定状态,并非一般居士长期散念可达到的境界。

同样的,“临终瑞相”也常被引为往生的征象之一。这些想法随着中国净土宗传统的固化慢慢变成很多净土修行者的长期信念,而其在佛教经典中的依据并不是确然的。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其最关心的能否往生的标准,成为一 种遥不可及的修行境界,一种依靠念佛在临终时达到禅定境界,并表现出依此境界而产生的一些身体异象。

这样一种对净土修行需达到近乎念佛禅定状态的理解 , 事实上与佛教居士既需履行世间的责任,又需寻求出世间的解脱 的状态相左。若实际执行,更会陷入在临终前永不知否解脱的苦恼与焦虑中。

准提宗成立的理念便是直面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两难困境,居士既要履行世间法的责任,也要希冀出世的成 就,这两难如何化解? 

另一方面,从中国佛教历史角度而言,在唐代中国佛教宗派极盛又经武宗灭佛遗失大量经典后,从宋代开始中国佛教的修行趋势可以称为禅净合流,太虚大师更准确称中国佛教历史上从宋末以来的修行为台禅贤净均留归净土行。其特点是透过宗门禅而融摄教律的净土行,最简单说是以念佛为手段, 达至参禅开悟的境界。而印光大师则是此后“夺禅超教律之净” 的硕果,其特点为以念佛为超越参禅的解脱方式,以“力敦伦常, 精修净业”概括其所推荐的居士修行。及至于当代,“精修净业” 也是中国净土修行者的圭臬。但这依然没有回答我们前面提到 的居士修行的两难问题,最终以不断念佛名为指归的净土修行,实际而言是否意味着居士必须一生不断利用一切时间念佛名? 何时一个居士才可以确定自己必定会往生?

另外,太虚法师亦对印光法师对净土修行者只推荐世善遵儒行有所批评,认为其 缺失了对儒教所规定的价值外其他世间价值,如“科哲文艺学术”等的支持。总之,传统净宗对当代居士修行的两难处境的解答依然是含糊的。 

从实践角度而言,我作为准提法网络佛学院成立者,所接触的净土信仰者最初对净土解脱的苦恼都在于秉承这样一个信 念 :念佛名号遍数越多,功夫越深,念佛期间妄想、散乱越少,则 往生可能性越大。这样一种想法自然造成临终解脱上的焦虑, 以及自己世间价值成就与解脱上的矛盾。如果一个人为了临终 往生解脱,生前需要拿出所有精力和时间来念佛名达到近似念佛三昧的境界,普通人的资质如何做到?世间法的成就,工作的 成就,人缘的维护,对家人的养护,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精力和缘 分,这如何与一心精进念佛名至近乎三昧的状态所需的时间精 力不相冲突? 

我们,准提法网络佛学院,依赖的准提宗唯一经典《显密 圆通成佛心要集》指明了居士学佛者快乐满足世间价值的方式,即依赖准提法的加持,增长自身的福智、改善家庭环境、事业 进步,也就是依赖佛力创造价值,利益自己与社会。

从明代袁了 凡居士的经历,到最近准提行者们福祉增加的报告,都表明了准提法极大增加居士福报的特点。同时,《心要》还指明了一 条隐秘的出世之道,与准提法和合为入世解脱的圆宗,这便是显教圆宗《普贤行愿品》最后对弥陀净土的回归。准提菩萨本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化现,准提法最终如其他法门百川归海般流入弥陀净土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也就是说,准提法提供了居士 于生死之间完满的实践人间佛教的方式,而生死问题佛教信仰者面临的根本问题,必须交予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又回到 了最初的净土宗问题,究竟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佛陀大智大悲,犹如预见两千多年后众生的疑问,对此问 题不但解答而且备集详尽,净土往生的标准就在《佛说观无量 寿佛经》内的九品往生篇。如下品下生者,仅需临终时遇善知 识,教令归命无量寿佛,行者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 世界。

显然,对何谓念佛,何谓命终,有诸多互不相同的解释,我 们也会对此进行解释,提出我们的主张。九品往生看似是往生等级的罗列,其实质为净土往生标准的核心,善导大师在对此经的注疏里详尽地阐明了此点。我们对九品往生整体会给出我们 认为与净土三经和善导大师的精神一贯的解释。

九品往生看似是不相关联的九种等级,实际其归类上有一根本原则,对此解释最为明澈者便在曾于中国轶失千年的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疏》内(以下简称经为《观经》,疏为《观经疏》)。善导大师以遇缘解脱这一重要概念概括九品往生,而遇缘解脱的概念甚至超出往生法门的范围,是契合佛教缘起性空之理的佛教法门选择纲要,亦是可行大乘人间佛教的先行条件,对此我们会在本文里详细论述。 

虽然我们与传统净宗看法相左,我们并不会就此认为我们依经而有的净土解脱理论是普遍正确的唯一解。我们对净土往 生条件的理解,对净土往生条件的其他诠释方式与主张的态度都依赖于同一个思路,即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问答篇中长期被忽略的遇缘解脱这一大洞见 :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 4 :「問曰 :「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 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噵不得往生。或云 :『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 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 三界惡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 不退位也?』」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 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 惱門也 ;隨入一門者,即入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佛教修行者遇到的善知识时、处、机缘有别,行者所受纳随 缘所爱之法门及其诠释亦差分不同,我们随缘修行、随乐修行, 得各自之解脱,因此,我们将我们所爱乐的依据善导大师精神诠 释的净土解脱法门称谓为大乘佛教的遇缘解脱理论。